。
巫修的本质就入世,当年归隐山林,是因为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交战落败,而今既然下了巫山,那就没有功成身退的道理。楚皇朝开国皇帝项坚,当然很是明智,哪会不希望留住巫修们以镇国运,永保项氏子孙万世传承、天下太平,而对待这些巫修,可不能够差遣,那是需要敬重、庄严地供奉。
于是,还在郢都尚未修建皇宫的情况下,项坚却先命令能工巧匠,在荆山修建了一座宏伟的神殿,可见这位开国皇帝对巫修们的重视。
面对世间巫修沦落成牛鬼蛇神,巫术只见黑而不见白,何叹涯主持神殿,当然要挽救巫修的声誉,重振巫修的威望。
首先是禁止黑巫术继续流传,再则便是将真正的巫术发扬光大,然而面对世间人类即使有资质也无法修巫的事实,何叹涯始终疑惑不解,却又一直没有找到答案。仅凭猜测,有若干种可能性,但无法确切到底是因何缘故。
直到,在秦宫的藏书室里,阅览到一卷竹简典籍《山海经》,奥秘当然并非其中记述的山海地理,也不是大荒部分那些光怪陆离的巫妖故事,而是这卷竹简有着不为人知的隐形文字,只有真正通巫法者,才可以破解。何叹涯轻易抹去上面的术法,读到隐藏的内容,顿时心下恍然:原来是一个禁咒的缘故,但这个禁咒很不简单,不仅仅由九位大巫齐施完成,并且还以至尊宝物九鼎为依托,从而使禁咒历久生效;也正是因此,当年齐施禁咒的那九位大巫发现问题,穷极后半生想要消除禁咒,都没能够实现……
撰写这卷《山海经》者,是商王朝时代的一位巫修,困惑于巫术没落的不甘,用此独特方式,记载这件关乎巫修存亡绝续的大事,留待后人去破除禁咒,真可谓苦心孤诣。明文的内容是以三分实事、七分虚构来描述奇妙的世界,形形色色古怪的生灵,包罗万象绝对令人耳目一新,当然也重点描述了大神、以及大巫的传说,其目的就是要让此书不至于失传。
幸好如此,当年秦始皇焚烧从周王朝、以及六国搜罗的书籍之时,翻阅了下这本《山海经》便被其中描述的内容吸引,真是舍不得,放在枕头边慢慢欣赏,才避免付之一炬。
094.九鼎迷踪,河图洛书
何叹涯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然而却面临更大的问题,九鼎已经下落不明,要想破除这个两千多年的禁咒,那么就必须得先找到九鼎,否则无从下手。
九鼎哪里去了呢?何叹涯在秦宫的藏书室里,继续翻阅史料典籍,把有关于九鼎记载的竹简、册子,全部归纳了出来,仔细研究九鼎的去向……
首先要弄清的疑团是,九鼎到底是九个鼎,还是一尊九州鼎?在这么多文献里,却难以寻找到确切的答案,模棱两可令人糊涂。以何叹涯的判断,既然是用天下九牧贡献之金,再分开来铸造九个鼎不太合理,应该就是合成一尊九州鼎,如此才合乎兼并意图,国之重器才够份量以镇山河大地,才能象征至高无上的王权。
而且,何叹涯相信,这尊九州鼎的铸造绝非凡人所能为,只有大巫方能炼出宝器,必然是通过三昧真火淬炼,否则何来灵性镇国运?若非如此,禁咒依附其中,何以会永不消失?
思路清晰了,何叹涯继续分析手头的文献,秦文皇时期司马迁的《太史》记载,九鼎沉没于彭城泗水,发生在周显王四十二年,距今差不多八百年。还记载了一件事,后来秦始皇南巡到泗水,派了几千人打捞,却落得一场空。何叹涯将此线索放在心里,然而等全面阅览了周王朝的历史,再回顾这条线索,只能哑然失笑,不禁想:周朝的天子戏弄诸侯,从此事看来倒是有了长足的进步,毕竟不像当年周幽王连续的点燃烽火,只为博取美人一笑。
周王朝那时的都城在洛阳,以这尊九鼎的重量,再怎么样搬运到徐州的泗水,又如何能够掩人耳目,瞒过天下诸侯?几乎没有可能,自动飞过去,那纯粹就是笑话奇谈,除非是有大神通之辈……
然而,若有如此能人辅佐,那么春秋战国,周王朝又何至于落魄到如此地步呢?诸侯争霸全然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楚国都率先称王了,庄王甚至把军队拉到了洛阳附近,周定王无奈派人慰劳欢迎,飘飘然的楚庄王此刻得寸进尺,公然问起鼎之轻重大小……
楚庄王起了这个头,那还得了,诸侯们纷纷关心起这尊鼎的重量来,都想问鼎中原,夺取这尊传国宝器号令天下诸侯,结果大家如此一扯皮,周天子反倒安全了。
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周天子要想保住九鼎不失,安稳呆在王位上,必然煞费苦心。
何叹涯推测,正是因为面临如此情形,迫使周天子想方设法将九鼎藏起来,又空头许诺千方百计让诸侯们互相牵制,总之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但是到了最后,周赧王却首先成了真实虚假的牺牲品,西周之亡是因为幽王戏弄诸侯,东周之亡何尝不是因为戏诸侯,到头来反被诸侯忽悠以天子名义召集六国攻秦,结果成了超级冤大头,连王朝都没戏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