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序,时代背景(2/2)
世纪三十四年代的抗日战争,不要忘记那些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领土完整而同侵略者浴血反抗的抗战巾帼们,应该重拾抗战精神,全民准备战争,让敌人不敢妄动。这是我写这部小说的主要目的。
【时代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为掩护炮制伪满洲国傀儡政府的阴谋,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0垣征四郎串通日本上海公使馆助理武官田中隆吉,蓄谋在上海制造事端。
1932年1月28日夜11时许,在上海市政府答复接受其所提要求后,又提出撤除闸北中国驻军及防御设施问题。夜11时30分,日军海军陆战队2300人在坦克掩护下,沿北四川路(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已多次划为日军防区)西侧的每一条支路:靶子路、虬江路、横浜路等等,向西占领淞沪铁路防线,在天通庵车站遇到中国驻军十九路军的坚决抵抗,一.二八事变爆发。
沪淞会战是1937年8月至11月中*队在上海地区对日军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是年7月底,日军占领平津地区后,即以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展开对中国内地大规模进攻,重点指向华北。中国政府军事当局为了牵制华北日军的进攻,并准备抗击日军向上海的登陆作战,采取“先发制敌”的方针,首先围攻驻沪日军,会战从此展开。
是年8月13日至9月17日,中*队向驻上海日军发起攻击并抗击日军增援部队的登陆。
9月17日至11月4日,日军再次增兵,中*队全线转入防御。11月5日至11日,日军后援部队在杭州湾登陆,中国守军由淞沪地区全线撤退。日军6日占金山。7日,日军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合编为华中方面军,松-井石根为司令官。企图对上海守军迅速达成合围。战局急转直下,8日晚,第3战区根据苏州河南岸战况逆转,松江方面更为危急的情况,决心令左、右两翼作战军向吴县、福山线国防阵地转移。9日下午8时,战区各部队开始转移。11日晚,市区守军全部撤退,南市守军千余人被日军隔绝,撤入法国租界。上海市区沦陷,战役结束。
此战历时3个月,中*队虽多,但分散在各自防区死打硬拼,注重正面防御,忽视侧翼安全;日军装备优良,采取正面强攻战术,却屡遭挫败,后改从侧后登陆,迂回成功。日军参战兵力达9个师20余万,伤亡4万多;中*队有60余万兵力投入作战,伤亡16万余人。淞沪守军浴血奋战,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打破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为中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激发了中*民的抗战热忱。